柳葉刀:炎症是癌症的禍根,患上5種炎症不要拖,及時幹預還有救

之前,《柳葉刀》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,揭示了全球範圍內每年約有1/6的新發癌症病例是由於病毒、細菌以及寄生蟲感染所致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炎症。

而且,這些感染引起的癌症死亡率比其他原因引起的癌症死亡率更高。那麼,什麼樣的炎症會導致癌變?如何及時發現和治療這些危險的炎症?

故事演繹

小王是個快遞員,每天都要騎著電動車在城市裡穿梭,送貨給各種客戶。小王平時沒有什麼不良嗜好,也不抽菸喝酒。

唯一喜歡的就是吃辣,每次吃飯都要加上一大勺辣椒醬。雖然吃辣能夠提神醒腦,也能夠增加食慾。但此舉也給小王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。

但是,小王並不知道,他經常吃辣已經給他的胃造成了嚴重的損傷。他經常感到胃部不適,有時候還會吐出一些血。

他以為這只是胃潰瘍或者胃炎,沒什麼大不了的。他只是偶爾去藥店買一些止疼藥或者胃藥來緩解一下。

直到有一天,小王突然暈倒在路上。送到醫院檢查後,醫生告訴他一個驚人的消息:他已經患上了晚期胃癌!

原來,他長期吃辣導致了胃部的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,這些炎症促進了胃黏膜細胞的癌變。而且,由於他沒有及時就醫和治療,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其他器官,已經無法手術切除。

胃炎是癌症的「禍根」之一

小王的故事並不是個例。據統計,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癌症,也是第三大致死癌症。每年有約100萬人被診斷出患有胃癌,其中約80%的胃癌與一種名為幽門螺旋桿菌的細菌感染有關。

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能夠在胃酸中存活的細菌,它可以通過食物、水或者唾液等途徑傳播。

它會侵入胃黏膜,引起胃部的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。這些炎症會導致胃黏膜的損傷、潰瘍、萎縮和異型增生,最終可能發展成胃癌。

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症狀並不明顯,很多人可能沒有察覺。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:上腹部不適、疼痛、反酸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、食慾減退等。

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檢查,通過呼氣試驗、血清學檢測或者胃鏡活檢等方法來確診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。

如果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應及時進行治療,一般採用抗生素和抑酸藥的聯合治療方案,持續兩周左右。治療後應複查是否根除了幽門螺旋桿菌,如果沒有根除,應更換藥物或者延長治療時間。

除了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外,還應注意預防胃部的其他刺激因素,如避免吃過辣、過酸、過硬、過冷、過熱等刺激性食物。

少吃油炸、燒烤等高溫加工食物,多吃新鮮蔬果和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,戒菸限酒,保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,減輕精神壓力等。

除了胃炎,還有這些常見的「癌前」炎症

胃炎並不是唯一能夠導致癌變的慢性炎症。事實上,還有很多其他的常見的「癌前」炎症,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,也可能危及生命。以下是其中的五種:

肝炎: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見癌症,也是第四大致死癌症。每年有約80萬人被診斷出患有肝癌,其中約80%的肝癌與B型肝炎病毒或者C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有關。

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都是通過血液或者體液傳播的,可以通過不安全的性行為、共用針頭、輸血、母嬰傳播等途徑感染。

這些病毒會侵入肝細胞,引起肝部的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。這些炎症會導致肝細胞的損傷、壞死、纖維化和肝硬化,最終可能發展成肝癌。

B型肝炎和C型肝炎的症狀也不明顯,很多人可能沒有察覺。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:乏力、食慾減退、噁心、嘔吐、黃疸、腹水、蜘蛛痣等。

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檢查,通過血清學檢測或者肝臟彩超等方法來確診是否感染了B型肝炎或者C型肝炎。

如果確診為B型肝炎或者C型肝炎,應及時進行治療,一般採用抗病毒藥物的長期治療方案,以抑制病毒的複製和活動,減輕對肝臟的損害。治療後應定期複查肝功能和血清學指標,監測治療效果和副作用。

除了治療B型肝炎或者C型肝炎外,還應注意預防肝部的其他刺激因素,如避免飲酒、吃油膩或者辛辣的食物,多吃清淡和營養均衡的食物,保持適當的運動和休息,減輕精神壓力等。

宮頸炎:宮頸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見癌癌症,也是第八大致死癌症。每年有約57萬人被診斷出患有宮頸癌,其中約99%的宮頸癌與人乳頭瘤病毒(HPV)的感染有關。

HPV是一種通過性接觸傳播的病毒,可以感染生殖器官、口腔和咽喉等部位的皮膚和黏膜。

它會侵入宮頸上皮細胞,引起宮頸部的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。這些炎症會導致宮頸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、變異和癌變,最終可能發展成宮頸癌。

如果確診為HPV感染,應及時進行治療,一般採用抗病毒藥物、免疫調節劑或者物理治療等方案,以消除或者控制HPV的感染,防止宮頸上皮細胞的進一步惡化。

口腔潰瘍:口腔癌是全球第十二大常見癌症。每年有約35萬人被診斷出患有口腔癌,其中約80%的口腔癌與一種名為單純皰疹病毒1型的病毒感染有關。

單純皰疹病毒1型是一種通過接吻、共用餐具或者唾液等途徑傳播的病毒,可以感染口腔、咽喉和唇部等部位的皮膚和黏膜。

它會侵入口腔上皮細胞,引起口腔部的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。這些炎症會導致口腔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、變異和癌變,最終可能發展成口腔癌。

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的症狀也不明顯,很多人可能沒有察覺。一些常見的症狀包括:口腔潰瘍、發燒、腫脹、灼熱、刺痛等。

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檢查,通過唾液或者血液檢測等方法來確診是否感染了單純皰疹病毒1型。

膽囊炎:可進一步引發膽囊癌,每年有約14萬人被診斷出患有膽囊癌,其中約60%的膽囊癌與一種名為沙門氏菌的細菌感染有關。

沙門氏菌是一種能夠在腸道中存活的細菌,可以通過食物、水或者動物等途徑傳播。

它會侵入膽囊,引起膽囊部的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。這些炎症會導致膽囊壁的增厚、纖維化和鈣化,最終可能發展成膽囊癌。

除了治療沙門氏菌感染外,還應注意預防沙門氏菌的傳播和感染,如避免吃生或者不潔的食物、水或者動物,多吃清淡和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,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定期進行膽囊檢查等。

結腸息肉:結腸息肉是一種生長在結腸黏膜上的小瘤,它可以通過遺傳或者環境因素等途徑形成。

它會引起結腸部的慢性刺激和慢性炎症。這些炎症會導致結腸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、變異和癌變,最終可能發展成結腸癌。

如果確診為結腸息肉,應及時進行治療,一般採用結腸鏡下切除或者手術切除等方案,以消除或者控制結腸息肉的生長,防止結腸上皮細胞的進一步惡化。

治療後應定期複查大便隱血試驗或者結腸鏡檢查,監測治療效果和復發情況。

除了治療結腸息肉外,還應注意預防結腸息肉的形成和發展,如避免吃高脂、高纖維、低水分的食物,多吃富含抗氧化劑和葉酸的食物,保持適當的運動和排便習慣,戒菸限酒,定期進行結腸癌篩查等。

炎症是癌症的「禍根」,及時幹預還有救

很多常見的慢性炎症都可能導致癌變,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。因此,我們應該重視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炎症,及時發現和治療它們,阻斷癌變的過程。

當然,並不是所有的慢性炎症都會導致癌變,也並不是所有的癌變都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。癌變是一個複雜的多因素的過程,除了感染和炎症外,還受到遺傳、環境、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。

因此,在預防和治療癌症方面,我們還應該採取多方面的措施,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、增強免疫力、改善飲食結構、規避致癌物質、定期進行體檢等。

總之,我們要認識到慢性感染和慢性炎症是癌變的「禍根」,及時幹預還有救。只要我們做到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,就有可能避免癌症的發生,或者提高癌症的治癒率,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幸福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