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年代的5種「可憐魚」,因太多常被當作飼料,現在卻很難吃到

作為一個從小在海邊長大的70後,從小到大家裡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海鮮和海魚,不過那時候對於海鮮和海魚可真不太感冒,當年有肉吃是絕對不會吃海鮮和魚的。

以前海裡的海鮮和魚很多,尤其是80年代的時候,隨便弄個竹竿上面綁上魚線和魚鉤去海邊釣魚,基本就能滿載而歸,如果遇到刮北風退大潮,各種各樣的海鮮都可以論盆往家趕。

以前海裡的物產極其豐富,主要是當年的物流和保鮮技術不夠發達,因此很多打上來的魚蝦蟹和貝類,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掉,只能是作為飼料來餵養雞鴨。

當年人們吃魚講究個大和品種,一些小雜魚和產量比較大的魚,由於不好保存,很多人都不太愛吃,尤其是這5種「可憐魚」,當年因為產量大,經常被當做「飼料」,但是現在卻都變得身價倍增,而且想吃到也不容易。

1、剝皮魚

剝皮魚的學名叫做「藍鰭馬面魨」,也有的地方管其叫「橡皮魚」或「皮匠魚」,這種魚在80年代的時候產量特別大,因此也就毛八分錢一斤,而且捕撈量大賣不出去時,除了做烤魚片外只能當飼料。

現在的剝皮魚已經變得身價倍增,海鮮市場上一般很難遇到,偶爾看到一二條新鮮的剝皮魚,只要能達到半斤以上的,價格要在50元上下,就這下手晚了也會被人迅速搶走。

剝皮魚有個特點:就是肚子裡的內臟容易變臭,以前保鮮技術不過關,加上物流不暢通,因此這剝皮魚撈多了只能當飼料,現在這魚已經越來越少,尤其是活的剝皮魚,在酒店裡售賣的價格讓人咋舌。

2、白鰵子魚

白鰵子魚的樣子長的有些類似黃花魚,不過它顏色是白中帶有點黃,頭部也要比黃花魚大一些,而且魚鱗要比黃花魚厚,魚刺也要比黃花魚多一些。

白鰵子魚以前很常見,因為刺多和魚肉多少有些腥味,因此特別不招人喜歡,很少有人會買這種魚,只有個頭大一些的因為裡面的魚鰾比較大,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,所以很多時候漁民打上來的白鰵子魚都被當做為鴨子和雞的飼料了。

幹燒白鰵子魚

現在白鰵子魚已經越來越少,偶爾見到價錢也挺貴的,它的刺多和鱗厚現在人們也不在乎,不少人遇到喜歡買點嘗嘗鮮,這魚的魚肉比較綿軟,吃起來倒是別有一番風味。

3、針良魚

針良魚也叫做「針良杆子」,這魚長著一個大尖嘴,據說它對人每年的傷害要超過鯊魚,因為遊泳時不小心碰到它的尖嘴被扎到,是一件特別危險的事。

針良魚的魚刺是綠色的,這魚的腹部小刺也比較多,而且腹內有黑膜,處理不好特別的腥氣。

針良魚燉蘿蔔

現在針良魚的價錢已經變得不低,這魚海邊人喜歡用來燉水蘿蔔或蘿蔔吃,而且每年秋冬季針良魚的產量還是很大的。

4、老闆魚(華子魚)

我小時候家就住在水產公司的旁邊,每年的秋天水產公司收購的老闆魚都會曬的滿山都是,而且晚上也不去收,但是從來也沒聽說過這魚會有人去偷。

當年這老闆魚基本都是10斤以上的,光從魚肚子裡割下來的老闆魚魚肝和魚蛋每天都用抬筐往外抬著扔,其實老闆魚的魚肝和魚蛋特別香,至今都忘不了用鋁製飯盒裝上一飯盒老闆魚肝和魚蛋,然後放在爐子熱散發出的那股鮮香味。

以前過年的時候,膠東和大連地區的家裡過年走油時都會炸上一盆老闆魚乾,因為這魚便宜,所以也沒有幾個錢。

炸老闆魚

老闆魚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耐儲存,新鮮的老闆魚放久了會散發出類似氨水的味道,因此這也是當年人們不太喜歡它的原因。

現在的老闆魚別說10斤以上的,就是一斤左右的老闆魚也很難遇到,而且價錢也水漲船高,現在還能用老闆魚曬魚乾的人家已經很少了。

5、鮟鱇魚

鮟鱇魚也被叫做「蛤蟆魚」,這魚在以前根本沒有人吃,除了因為長相醜陋以外,主要是這魚的腹內會有寄生蟲,處理時不小心遇到感覺特別瘮人,因此這魚捕撈上來要不是曬乾,就是直接當飼料了。

現在的鮟鱇魚價錢也不高,不過在很多人眼裡卻成了好魚,尤其有一部分特別喜歡吃它的肝和肚,不過處理魚肚時一定要裡外翻洗乾淨,把寄生蟲和上面的粘液處理乾淨,否則做熟以後魚肚發苦有味。

紅燒鮟鱇魚

鮟鱇魚現在還是比較常見的,不過這魚越大味道越好,但是現在市場上有很多的小鮟鱇魚,這樣的魚以前根本沒有人吃,現在竟然也能賣錢,並且成了搶手貨。

海裡的漁業資源近些年確實有所匱乏,像以前常吃的對蝦、大黃花魚和大帶魚,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,幸虧有休漁期的修養生息,否則可能連這些80年代被當做飼料的魚,現在都未必能夠見到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