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在古代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,具有哪些傳統內涵?

古往今來,冬至都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也被視為一個吉祥的日子。

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蘊含著中國古人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。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邵鳳麗表示,冬至又稱長至節、亞歲等。在古代,其熱鬧程度曾不亞於過年。

資料圖:時值冬至節氣,受強冷空氣南下影響,素有「匡廬奇秀甲天下」之美譽的世界名山江西廬山出現壯觀雲海景觀。

此外,冬至也曾被視為一歲時令的起點,故自漢代以來,就存在著賀冬的慣制。在民間,家家喝冬酒、吃湯圓、祭祖先、拜賀長輩。

一個吉祥的日子

以傳統的觀念來看,冬至是「四時八節」之一,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。

冬至一陽生,它是「陰陽轉化」的重要節氣。邵鳳麗解釋,冬至萌芽於殷商時期,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,也是傳統計算時令的基點。

《尚書·堯典》也有相關記載。其中「日短」指的就是冬至,即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長的一天。

《漢書》中說:「冬至陽氣起,君道長,故賀」。人們認為,「吃了冬至飯,一天長一線」,冬至過後,白晝漸長,陽氣回升,新一輪節氣開始,自是一個吉祥的好日子,應該慶賀。

比如,古代曾有這樣的情況:民間歇市五天,歡度佳節,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。

冬至大如年

正所謂「冬至大如年」,如果說,冬至居於新舊更替的時節,那自然也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文化意義,冬至的許多習俗、儀式恰恰與人們對這一時節的感受有關。

資料圖:圖為工作人員拼出巨型圖案。

邵鳳麗說,冬至不僅具有時令標記的意義,也曾長期被視為與新年媲美的人文節日,號稱「亞歲」「冬節」「長至節」。其實,冬至在上古時期就是新年。

在曆法時代之前,人們通過觀測天象,將冬至作為年度循環的起點。

冬至時節,鄉村裡舍都要祭祀祖先,以祈求福佑。這是因為冬至月在古代曾長期作為歲末之月或歲首之月。殷代的年終大祭「清祀」便是在冬至所在的十一月。

漢代之後改用夏曆,人們將歲末大蜡移至十二月,無論是孟冬、仲冬還是季冬,作為年終祭禮的祭祖典禮,始終圍繞在冬至前後。

根據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,北宋時京師最重視冬至節,這一天,人們更易新衣,備辦飲食,享祀祖先。民間把這種冬至祭祖的活動,叫「祭冬」或「拜冬」。

記憶中的餃子與湯圓

「冬至不端餃子碗,凍掉耳朵沒人管」。在很多人的記憶中,每年冬至,家裡都要吃一頓餃子,以求冬季平平安安。

相傳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,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,寒風刺骨。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,有不少人的耳朵也被凍爛了,心裡非常難過。

於是,張仲景讓弟子搭起醫棚,將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入鍋裡煮熟,然後撈出來剁碎,再用麵皮包好,煮熟後分給百姓吃。

很快,鄉親們的耳朵都被治好了。後來,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,是故形成冬至吃「捏凍耳朵」(即餃子)的習俗。

邵鳳麗認為,對一些北方家庭來說,過節吃餃子可以算是一種傳承下來的生活習慣,也是對傳統習俗的繼承,這是一種文化基因。

資料圖:圖為「七彩餃子宴」之「竹報平安」,有美好寓意。

包括餃子在內,冬至的美食多種多樣。比如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,江南尤盛。民間有「吃了湯圓大一歲」的說法。傳統的姑蘇人家,也會在冬至夜喝可口的冬釀酒。

「數九」與九九消寒圖

歲月流逝,古人發明了不少應對寒冬的消遣娛樂活動。宗懍在《荊楚歲時記》中說:「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,為寒盡。」

邵鳳麗介紹,從宋代開始,「九九歌」流傳於大江南北。中國南北地域差異很大,但其記述的冬春交接的時間方式沒有變化。唱著「九九歌」,人們一步步走出冬天,迎來充滿希望的春天。

「九九消寒圖」是古代閨閣女子、文人雅士以圖畫的形式標示由冬到春的時間流轉。染梅和填字是兩種最為流行的方式。

和染梅相似的是另一種塗圈的方式,將八十一個圈分九行九列,每日圖一圈,且塗抹的位置根據天氣而定,如天晴塗上半部,陰雨塗下半部。

「『數九』一般從冬至開始,如果冬至這一天是陰曆單數,那麼就從這一天算起;如果是雙數,那就從第二天開始計算。古人認為九是陽數,『數九』是一種文化的創造。」邵鳳麗稱。

(中國新聞網)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