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流浪四十多年的老漢回鄉尋親

近日,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與首都文明辦聯合舉辦第五屆的「感動社會·民政榜樣」揭曉,北京市石景山區救助管理站副站長嚴上海名列其中。

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,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,是救助管理站存在的理由,嚴上海在崗20年,長期與流浪乞討人員打交道。這份工作有時不被理解,工作時也存在感染疾病的風險,要把長期在外流浪、丟失身份信息的人送回家、替他們尋親,更是困難重重。

冬夜巡查,救助流浪乞討人員

每個冷空氣突襲的冬夜,嚴上海都要帶著棉衣、棉被和食品,打著手電筒下橋梁、鑽涵洞、翻垃圾站,尋找那些蜷縮在任何一個可能的角落裡的流浪人員。

「願意接受救助的,我們就帶他去救助站,為他提供食宿,希望幫助他們回家;堅持不去的,就留下被子和褥子,給他棉衣棉褲讓他穿上,千萬別凍壞了。我們也留下手機號,有需要的話一個電話我們就來。」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「寒冬送溫暖」,是北京市民政局部署的專項救助,嚴上海在石景山區救助管理站已經工作20年,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。

2023年3月,嚴上海正在路邊勸一位長期流浪乞討人員進站接受救助。受訪者供圖

2003年,嚴上海來到石景山救助管理站工作。起先,他負責站內臺帳、物資採購、庫房管理和救助人員的個人檔案錄入,那時每年來站救助人員達700餘人次,嚴上海所負責的工作無一差錯。近些年,除了值班、巡視和接待受助人員以外,他也協助同事解決救助過程中的疑點、難點問題。

按規定,救助站要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安全的食物和符合條件的住處;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,及時送醫院救治;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繫;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,提供乘車憑證。

被送來或者自己來到救助站的受助人員的境遇各不相同,需求也不一樣。「有的是來京打工暫時找不到工作,身無分文,回不了家;有的是喪失勞動能力又無處可去;還有找工作受挫、精神抑鬱的大學生……各種情況都有,我們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需要,為他們提供幫助,比如臨時的食宿、車票、尋親和心理疏導等等。」嚴上海還遇見不少「專業」流浪漢,他們肢體和精神正常,但不願勞動,靠著輾轉於救助站「混生活」。「這種我們也不能拒之門外,只能苦口婆心地勸他自力更生。我勸好了好幾個,他們後面都表示很慚愧。」

救助過程中,棘手的情況屢見不鮮。比如在巡查過程中,願意去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並不多,有的流浪乞討人員會婉言拒絕,有的人蠻橫不講理,會拍開援助之手甚至啐上一口。「有的人是短期流浪,會自己接著找工作、安頓下來;有的是長期流浪慣了,習慣了這種無約束的生活,認為去救助站會約束他。我們都會換位思考、好言相勸,對於實在溝通不了的就留下物資和電話。」

同時,由於流浪乞討人員長期處於相對惡劣的衛生環境中,救助工作人員有一定疾病暴露風險。「有些人患有肺結核、愛滋之類的傳染性疾病,並且會向我們隱瞞這些情況,我們需要根據經驗做好個人防護、及時將救助對象送醫。比如肺結核的患者往往比較消瘦,老咳嗽、吐痰,且痰中帶血。」

在救助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環在於送流浪人員回家,有的流浪人員可能只需要一張車票,有的則在常年的流浪中丟失自己的身份和名字,迷失家的方向,要送他們回去非常困難。

窮盡辦法,送流浪老漢回鄉團聚

2003年,嚴上海剛到救助站工作,一位山東籍的流浪人員在他的幫助下得以返鄉安置,過程頗為周折。嚴上海記得,這位流浪老漢外形非常可憐,頭髮已經結成塊,身上穿著的衣服是一縷一縷的,腳指頭被凍得露出筋骨、皮肉已經潰爛,還有一隻眼是殘疾的。嚴上海和同事為老人洗了澡、換了衣服,送到醫院治療。幸運的是,十多天後老人的傷口就癒合了、一個月後就長好了。

這位老人已經70多歲,溝通起來很困難,怎麼流落街頭、家裡是否還有親人等問題都已經記不清,但他堅持說自己是「山東金鄉的,一輩子都忘不了。」嚴上海就和金鄉縣政府聯繫,但老人的身份已經無處查實,當地不願接收。在嚴上海幾番勸說下,老人最終被接回老家安置起來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尋親之路只剩下一條——通過撥打114把吉林省每一個縣市和街道鄉鎮都查一遍,看有沒有這個村子。打了十多天電話,嚴上海了解到這個村子曾屬於吉林市下轄的一個區的街道辦事處,但這個村子早已拆遷,現為一座公園,村民連同戶籍都已遷走,分散居住到不同地區。「想找到老人的親屬太難了,如同大海撈針。」嚴上海並沒有就此放棄,而是拜託該辦事處工作人員幫忙打聽,最終聯繫到這個村曾經的老支部書記。

「老支部書記說年輕的時候聽說有這麼個人,村裡人以為他已經死了。」嚴上海說,「老支書聽說他還活著當即就委託親朋好友四處打聽,最終得知受助人父母和一個哥哥早已經去世,唯一的在世的哥哥七十多歲了,又弱體多病,一直臥床不起。這位哥哥以為弟弟早已經不在人世,聽到消息非常驚訝,同時表示自己有心無力,無法為弟弟提供幫助,弟弟的吃住去留都無法解決,如果弟弟能夠回到當地,他能做的只是和弟弟見一面而已。」

嚴上海記得很清楚:「當我們告知受助人找到他親哥哥時,他的情緒非常激動,失聲痛哭起來,表示自己『死也要死在老家,今生能再見到親人就無憾了。』」看到老人哭泣的樣子,嚴上海又欣慰又難過,承諾一定將他送到他哥哥身邊。後來,嚴上海和同事一起坐火車把老人送到吉林市救助站,由當地政府安排他與親人團聚。「歷經千難萬險終於幫他找到家人,我真是高興得不得了,我為他高興,也為自己工作做到位而高興,很有成就感。我一直在追、在等、在催,因為我得對人家負責。」

冬夜救助,替走失的老太太找到丈夫

除了送長期流浪乞討的人回家外,救助站也救助短期走失的人,幫他們尋親。

幾年前,也是寒冬時節的夜晚,見到這位受助人員時,嚴上海驚訝地發現她只穿著一件襯衫、一條秋褲、光著腳,嘴唇凍得發紫,渾身顫抖。「見老太太要凍壞了,我趕緊讓同事準備紅糖薑湯和熱水。但老太太不願意洗澡,我們就把薑湯送到她面前,見到水了,她把一大碗都喝光了,我們用被子給她圍起來,給她煮了一大碗雞蛋面,加上屋裡面有暖氣,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,她的狀態明顯緩過來了。」嚴上海見老太太雖然衣服有點髒,但不破,判斷老人是走失的,就和她溝通,但老人除了記得自己住在北京一所大學外,其餘的基本信息都不知道。老人從嚴寒和饑渴中解放後,很快就睡著了。

為了早點替老太太找到家人,嚴上海連夜給北京各高校打電話,詢問有沒有走失人口,夜裡十二點左右,聯繫上了一所確有走失人口的高校,之後順利聯繫到了老太太的丈夫。

「她的丈夫是位教授,兩人沒有子女,老兩口相依為命。老太太患有老年痴呆,兩天前走失。老太太走失後,她丈夫心急如焚,發動學校的力量在北京各區縣尋人。」嚴上海記得特別清楚,電話那頭的老先生聲音哽咽,顯然是哭了,老先生告訴嚴上海,他害怕愛人這麼冷的天,穿著單薄迷失在外面被凍死。「我就跟他說,你也別著急,人找著了,已經吃飽喝足穿暖,在我們這睡著了,也有專人照顧。考慮到已經很晚了,我就建議他踏踏實實睡個覺,明天一早來接人,老先生聽了大哭起來,同意明早來接,對我們幾乎是千恩萬謝,說『這回我能睡著覺了。』」

第二天早上7點鐘,老先生就來到石景山區救助站,那時候老太太正睡得安詳,他見到愛人後,就上去輕撫著愛人的臉呼喚她的名字。老太太睜眼醒來,雖然她忘了丈夫的名字,但見到眼前人,她「哇」的一聲哭著摟住了丈夫的脖子,二人相擁而泣。「那場面特別感人,看到60多歲的老人摸著愛人的臉叫她名字的時候,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忍不住掉眼淚,那畫面多溫馨哪!」嚴上海說,每一個環節他都記憶猶新。

老先生情緒穩定下來後,對救助站工作人員說,沒想到他們把老太太照顧得這麼好,本來以為老太太可能沒命了。老先生感謝的話幾乎說盡,希望給石景山區救助站捐款,但嚴上海拒絕了,表示救助站有經費,不需要捐款,老先生年歲已高,只希望他能把愛人照顧好。最後老先生給救助站送來一面錦旗表達感謝。

換位思考,「救助工作一定要有同情心」

在救助站工作的20年,嚴上海見證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的變遷和進步。2003年國務院公布《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》明確救助對象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:一是自身無力解決食宿;二是無親友可以投靠;三是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;四是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。

嚴上海和民警一起在街面巡視時發現一位流浪人員,勸其去救助站接受救助。受訪者供圖

「過去我們卡得非常嚴格,在救助站的實際運行中,我們發現如果卡得很嚴得話,很多在城市遇到困難的人不能得到及時的救助,他們會被迫成為長期的流浪人員。」嚴上海表示,「因此,現在遇到臨時困難的人也納入到了我們的救助範圍內,比如有人來北京打工,錢花完了,還沒找到工作,我們也會為他提供短暫的食宿,其間他出去找工作,不能把人逼到流浪的地步,再去救助。」

救助站的工作很辛苦,除了要費盡心思開導流浪乞討人員、千方百計為他們尋親和送他們返鄉、及時送生病受傷的受助人就醫之外,還有日常的工作和輪流值班。由於救助站住著流浪人員,工作人員需要24小時值班,當天值班完之後,第二天正常上班,第二天晚上才能回家。

從業20年,嚴上海見過太多的落魄和苦難,也承擔了不少壓力和風險。他覺得做救助工作,一定要有同情心和愛心,能真心真情幫助別人。嚴上海出生於農村的七口之家,家裡有五個兄弟姐妹,當時正是吃不飽、穿不暖的時候,也有行乞的人。嚴上海記得,每次有人來家門口要飯,儘管自家也經濟困難,他的母親從不讓人餓著走。他後來出去打工也曾在異鄉面臨舉目無親、身無分文的窘況,受人幫助才得以回家。「我看到流浪的人就想到自己的遭遇,我必須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。」

由於常常會遇到蠻不講理、不理解救助工作的人,嚴上海就換位思考,嘗試去理解他們。「他講理也好、不講理也罷,你不能說別人不講理就不去救助別人,要站在他的角度想他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,把話說到對方心裡去,打開對方心扉,對方實在堅持也要留下足夠的物資和聯繫電話,保證他的安全。」有的受助人打開話匣子後會滔滔不絕向他「倒苦水」,嚴上海說這種情況下也要認真傾聽,因為只有了解清楚對方的情況,救助工作做起來才能有效。

今年9月,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與首都文明辦聯合舉辦第五屆「感動社會·民政榜樣」十大人物(集體)和提名獎揭曉,嚴上海名列其中。除了感謝認可之外,他把這份榮譽看作是救助站的集體榮譽,是大家一起用辛苦和努力換來的。

對於未來,嚴上海不想離開堅守多年的崗位。「因為我有豐富的經驗,可以在這個崗位上發揮更多的作用,幫到更多的人。」他說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