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31日,在湖北省襄陽市,退伍軍人嶽川展示經過晾曬的蚯蚓幹。
(王虎/人民圖片)
人類對蟲類藥物的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。遠在4000多年前,甲骨文中就記載了蛇、麝、犀牛等40餘種藥用動物。在《山海經》記載的146種藥物中,動物藥就有83種。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記載蟲類藥的醫方著作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更是收載動物藥461種,專設「蟲」部,使蟲類藥的應用得到空前的發展。
清代溫病學家對蟲類藥物的論述頗多創見。葉天士認為蟲類藥「飛者升,走者降,有血者入血,無血者行氣,靈動迅速,以搜剔絡中混處之邪」。清代王清任編撰的《醫林改錯》中記載血瘀證50種,創製20餘方,用地龍、山甲、䗪蟲、五靈脂、麝香等蟲類逐瘀方9首。到近代,孟河醫派章次公尤善用僵蠶、蠍尾治中風,地龍治咳喘,九香蟲治療胃脘痛等,在《章次公醫案》中收載了百餘例蟲類藥醫案。章次公門人、教授朱良春因擅長用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症,被譽為「蟲類藥學家」,其編撰的《蟲類藥的應用》切於實用。
經過數千年的臨床實踐,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昆蟲類藥物大多具有活血化瘀、散結消腫以及搜風止痛等功能。血栓的形成原因包括血管內皮細胞損傷、血流狀態改變、血液凝固性增加等。蟲類藥物能夠從這三個環節不同程度地改善腦血栓形成,並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。對蟲類藥研究發現,蠍毒組分對大鼠受損坐骨神經纖維生理功能和形態學都有恢復作用;壁虎、蜈蚣具有中樞抑制作用;全蠍、蟬衣、地龍具有鎮靜抗驚厥作用。在神經科中,常用的蟲類藥物有以下幾種:
1.全蠍。性味:味辛,性平,有毒。功效:祛風止痙、通絡止痛。藥理作用:蠍毒素-Ⅲ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。臨床應用:可用於癲癇、偏頭痛、面神經炎、面肌痙攣等症。注意事項:血虛生風及孕婦忌服。
2.蜈蚣。性味:味辛,性微溫。功效:祛風定痙,開瘀通利。藥理作用:抗驚厥作用。臨床應用:治療癲癇、面肌痙攣、血管相關性偏頭痛等病症。
3.地龍。性味:味鹹,性寒。功效:祛風通絡,鎮肝平喘。藥理作用:現代藥理證實地龍提取注射液,可明顯延長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、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。臨床應用:主治中風後遺症、哮喘、偏頭痛、面神經炎等。
4.僵蠶。性味:味辛,鹹,性平。功效:散風洩熱、祛風止痙。藥理作用:抗驚厥、抗凝抗癌、抗過敏作用。臨床應用:咽痛發熱、中風失音、癲癇、偏頭痛、面癱、蕁麻疹等症。
5.蟬衣。性味:味鹹,甘,性微寒。功效:疏散風熱,定痙解痙。藥理作用:鎮靜解熱、抗過敏作用。臨床應用:主治小兒發熱驚風、過敏性皮炎、面肌痙攣等症。
6.地鱉蟲。性味:味鹹,性寒。功效:破血散瘀,續筋接骨。臨床應用:用於治療腰腿痛、痺症;閉經通經;腦震蕩後遺症、卒中後遺症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「行產後血積,折傷瘀血。」
這些蟲類藥物善治神經科疑難頑症,主要有以下幾種:
1.補氣和血、化痰通絡治中風。中醫治中風的優勢之一在於重視「治未病」,即中醫所謂的由「微風」演變為「真中風」過程中,常會出現中風先兆症候,如眩暈、偏身麻木、一過性輕癱、視物黑朦、短暫性言語謇澀等。此時,可選黃芪、丹參、赤芍等補氣和血;半夏、茯苓、僵蠶、地龍、地鱉蟲等化痰通絡。在中風後遺症中,常見有病側肢體痙攣無力、麻木酸痛等症,此時可以在補益氣血的同時,加用些藤類藥或烏梢蛇、全蠍、地鱉蟲、僵蠶、地龍等蟲類藥搜風剔絡,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療效。
2.鎮肝熄風、活血通絡治頭痛。頭痛為臨床常見症狀。頭為諸陽之會、清陽之府,五臟氣血、清陽之氣,皆上注於頭。若外無非時之感,氣血充盈,陰陽升降如常,則無頭痛之患。頭痛實證常以風邪侵襲、肝陽上亢為多見。治療當以鎮肝熄風、活血通絡為大法。治療可以珍珠母、石決明、鉤藤、野菊花、蔓荊子等鎮肝熄風;赤芍、川芎養血活血;僵蠶、地龍、全蠍等更可加強祛風止痛之功效。
3.柔肝養陰、搜風剔絡治面神經癱瘓。面神經癱瘓早期表現為口眼喎斜,《內經》中曾記載:「足陽明與手太陽之經急,則口目為僻,而眥急不能正視」。先擬祛風潤燥,可選大秦艽湯合牽正散加減,後遺症期可伴有癱瘓側面肌抽動,接予生地、白芍、麥冬、當歸等柔肝養血,僵蠶、蟬衣、全蠍、蜈蚣等搜風剔絡猶可善後收功。
總言之,按照中醫傳統象思維來說,即在清朝唐容川《本草問答》中記載:「動物之功利,尤甚於植物,以其動物之本性能行,而且具有攻性」。臨床上若能將動物藥用得好,其特效非一般植物藥所能及。特別是在神經科疑難病症中,蟲類藥結合補氣養血、平肝熄風等治則,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。但同時也必須指出,蟲類藥物有的具有一定毒性,異性蛋白有時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。故應使用符合炮製規範的蟲類藥材,並宜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,慎重合理選擇應用,以儘量減少其毒副反應。
協助審核: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、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護師魏薇萍
「達醫曉護」供稿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