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節交替慎防感冒!中醫教你辨證施治!

感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,多發病,治感冒的中藥制劑也是我們老百姓的常用藥物之一,它方便易行,深受歡迎,並得到醫學界和患者的認可,可是感冒了怎麼安全、有效的使用中藥成了人們關心的話題。

今天爲大家普及一下感冒的中醫基本知識

1

感冒病名出自北宋《仁齋直指方▪諸風》篇,中醫認爲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,邪犯衛表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,以衛表和鼻咽症狀爲主,主症有鼻塞、流涕、噴嚏、咳嗽、頭痛、惡寒發熱、全身不適等。(包括西醫學中的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而表現爲上述症狀者),四季皆可發病,以冬、春兩季爲多。

2

感冒的主要病因爲風邪,但在不同季節,會與當令之氣相合而傷人,從而表現爲不同證候,比如在秋冬之季,風與寒而合,表現爲風寒證;春夏溫暖之季,風與熱而合,表現爲風熱證;夏秋交接之季,暑多夾溼,又表現爲風暑夾溼證;非時之氣夾時行疫毒之氣,會相互傳染,出現時行感冒。

那麼這些邪氣侵襲人體之後是否發病,關鍵在於衛氣強弱,同時與感邪的輕重有關,若體質虛弱,稍有不慎,即易見虛體感邪。所以由於四時六氣的不同,以及體質的差異,我們臨牀將感冒分爲四種類型:風寒感冒、風熱感冒、暑溼感冒、虛體感冒。所以中醫在診斷感冒時需分型辨證。

3

1、風寒感冒:惡寒重,發熱輕(或不發熱),頭痛,鼻塞,流清涕,喉癢,咳嗽,多稀白痰;苔薄白,脈浮。此型多見冬春寒冷季節。主要是受風寒邪氣較重,寒在體內,所以表現爲怕冷明顯,穿的衣服常比別人多,有時候蓋着被子還覺得冷,稍有風吹就覺得格外明顯。治療需選用溫性的藥物去散身體的風寒,所以應選用辛溫解表的之劑,不能用辛涼解表劑,否則會加重病情,或遷延不愈。

2、風熱感冒:發熱重,惡寒輕,頭脹痛,咽喉紅腫疼痛,或口幹欲飲,咳嗽,咯痰黃稠,舌苔薄白微黃,脈浮數。這種類型多見夏季,此型特點爲發熱明顯,體溫常常升高,有輕微的怕冷,但不需要加衣服,主要是受風熱邪氣較重,熱在體內而致。應選用清熱宣肺的辛涼解表之劑,不能用辛溫解表劑,誤用會引起體溫升高,咽痛加重。

3、暑溼傷表:根據暑邪和溼邪的輕重不同,又分爲暑熱證和暑溼證,暑邪爲重者爲“暑熱證”,溼邪爲重者爲“暑溼證”。表現爲身熱,微惡風,汗少,肢體酸重或疼痛,頭昏重脹痛,咳嗽痰黏,鼻流濁涕,心煩口渴,或口中黏膩,渴不多飲,胸悶脘痞,泛惡,腹脹,大便或溏,小便短赤。兩者的鑑別要點爲:暑熱證發熱、咽幹咽痛比較明顯,且舌比較紅,舌苔黃而且幹燥;暑溼證胸悶、身體沉重無力比較明顯,舌淡,舌苔厚,較溼潤一些。可選用解表清暑化溼的藥物,且此型感冒較爲纏綿。

4、虛體感冒:多爲久病、年老體弱者,身體素虛,衛外不固,感受外邪,常纏綿難愈,或反復感冒。這類患者抵抗力低,平時易出汗,不耐風寒,陽氣虛者,感邪多從寒化,多感受風寒之邪,陰虛者,多從熱化、燥化,易感受燥熱之邪。故臨牀上又分爲氣虛感冒和陰虛感冒。

①氣虛感冒:惡寒較甚,發熱,無汗,頭痛身楚,咳嗽,痰白,咳痰不力,平素神疲體弱,氣短懶言,反復易感,舌淡苔白,脈浮無力。

②陰虛感冒:身熱,微惡風寒,少汗,頭昏,心煩,口幹,幹咳少痰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此型在治療上不可過於辛散,單純驅邪,發其汗則傷其正氣,用一般感冒藥療效不好,當扶正祛邪,益氣解表。

另外,感冒在流行季節要注意防治,冬春時節要注意防寒保暖,盛夏不可貪涼露宿,注意鍛煉,增強體質,抵御外邪。其次,邪毒流行時期,應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,防止交叉感染。

最後提醒大家,感冒雖不是什麼大病,但感冒可能會引起其他問題,如咽炎、鼻炎、氣管炎、肺炎、病毒性心肌炎、腎炎、中耳炎等,所以我們在感冒時應選擇正確的藥物,以免延誤病情,選擇中成藥時先弄清自己的證型,再選擇藥物,才能收到療效,若服藥3天症狀無改善,或病情加重,出現其他症狀時,應前往醫院就診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