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薛仁政通訊員王雯玉
嶺南夏季,溫度明顯升高,炎暑將臨,雷雨增多,天氣又熱又潮溼,在這一時節,養陽氣、健脾胃、祛溼濁成為了廣東人民的養生重點。
夏初飲食應以溫熱為主
俗話說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,中醫理論認為,在夏季人應該以養護陽氣為主。
所謂「陽氣」,是指人的各項生理功能,在夏天均處於旺盛的狀態。廣州市中醫醫院脾胃病科中西醫結合副主任醫師樊春華介紹:「陽氣可以溫養全身組織並維護臟腑功能,陽氣足使人精神飽滿、身體強壯,陽氣虛則生理功能容易出現減弱或衰退。故夏季養生應著眼於保護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,適應夏季萬物成長的特點是主要的養生原則。」
樊春華建議,在飲食方面應以溫熱飲食為法,寒涼冰冷之物應慎食,特別是初夏陽升。飲食冰冷會直損人體陽氣,大大削弱機體抗寒能力,冬季之時必不耐寒。而且,寒涼飲食腸胃受傷,消化吸收功能減弱,營養跟不上,到盛夏之時人體能量消耗更大。
此外,生活中亦不能貪涼過度。如長時間待在空調房,或電風扇不離身,或徹夜露宿當風,對身體健康均十分不利。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,以不超過5℃為好,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宜低於25℃。
溼重於熱,祛溼應當重視
嶺南立夏,氣候既有春末的潮溼,又有初夏的溼熱,溼重於熱是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。此時,溼邪易困於體內,很多人會出現精神不振、身體困重、食慾下降、大便稀爛、皮膚起溼疹等情況。
氣候從潮溼向悶熱過渡,應選擇清淡的食品,如鴨肉、鯽魚、蝦、瘦肉、食用蕈類(香菇、蘑菇、平菇、銀耳等)等,煲湯中藥材宜選健脾祛溼之品,如淮山、芡實、扁豆、小米等以幫助身體排溼,即使清熱也不宜過於寒涼,也可用利溼之物,如薏米、赤小豆、玉米須、茯苓等。胃寒的人可加入生薑、陳皮以溫中理氣和胃,即使清熱也不損脾陽。
樊春華為讀者推薦了雞骨草土茯苓薏仁燉雞湯,可以清熱祛溼,宜在立夏時節飲用。
雞骨草土茯苓薏仁燉雞湯
材料:
雞骨草30克、土茯苓20克、薏苡仁20克、母雞1隻。
做法:
1.雞骨草30克加適量清水煎,去渣留汁。
2.母雞1隻切開,去髒雜、尾部,清洗內臟,把土茯苓、薏苡仁洗淨後置於雞腹內,加入藥汁,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1個小時,加入少許鹽、薑絲即可。
湯解:
雞骨草還可在春夏潮溼季節用來煲湯作食療,甘、微苦,涼,歸肝、胃經,有清熱利溼之功效。
土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,歸肝、胃經,有解毒,除溼作用;薏苡仁味甘、淡,性涼。歸脾、胃、肺經,有利水滲溼,健脾止瀉作用。
湯方備註:
1.禁忌人群:脾胃虛寒、脾胃氣虛者忌服。
2.適合人群:對於脾胃溼熱、肝膽溼熱的人常表現頭痛而重、身重而痛,胃脹,腹脹,口乾口苦,大便黃爛、排便不爽,尿黃而短,疲倦乏力,舌質紅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了解更多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