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文讀懂端午節的前世今生:除了吃糉子、賽龍舟,各地還有這些習俗

端午節,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,在這一天,人們會賽龍舟,吃糉子,掛艾草等。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,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,2009年9月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,端午節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。

端午節(圖源:網信桃城)

端午節由來

在我國傳統節日中,端午節有別名近30個,堪稱節日別名之最,如端陽節、重午節、五月節、午日節、浴蘭節、菖蒲節、女兒節、龍舟節、龍日節、天中節、地臘節、躲午節、當五汛、解糉節、糉子節、屈原日、詩人節等。

端午節在中國傳統節日裏名稱最多,由來也多,有說是爲了紀念屈原,有說是爲了迎接伍子胥,還有人說“五月五日”爲“惡日”,所以人們才會喝雄黃酒掛艾草,以求避疫。

一說認爲端午節是“龍的節日”。聞一多先生《端午考》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,他認爲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“龍的節日”。

二說認爲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。屈原投江後,楚國百姓哀痛異常,爲了不讓水裏的魚蝦啃噬屈子的屍身,他們便乘船沿江漂流,將飯團投入水中,後來演變成了吃糉子,賽龍舟的習俗。

屈原(圖源:新華社)

三說是據《禮記》記載,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。

四說認爲據東漢時期蔡邕《琴操》中記載,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先賢介子推。

五說認爲宋代高承《事物紀原》刊文,端午源於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。

六說認爲樑宗懍《荊州歲時記》轉述端午是爲迎“濤神”伍子胥。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,便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。

七說是據《會稽典錄》一書記載端午是爲紀念孝女曹娥,相傳曹娥是東漢上虞人,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,當時,曹娥年僅十四歲,她晝夜沿江號哭。過了十七天,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。

八說認爲在《道書》中記載,五月初五是祭祀先祖的日子。

九說是漢代人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、惡日,所以人們在這一天插艾葉,喝雄黃酒,是爲了“闢邪”。

端午節的習俗

端午習俗內容豐富多彩,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,存在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。

賽龍舟

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,許多人劃船追趕,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,之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紀念屈原。

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,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,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。這是民間信仰中崇拜龍的一種形式,借龍的神威祈福、闢邪。賽龍舟分爲請龍、祭龍神、遊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。龍船競渡前,先要請龍、祭神。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,祭過神後,安上龍頭、龍尾,再準備競渡。

吃糉子

吃糉子是端午節的重要傳統習俗之一,主要材料是糯米、餡料,用箬葉(或柊葉、簕古子葉)包裹而成,形狀多樣,有尖角狀、方狀等。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,糉子有鹹糉和甜糉兩大類,北方大多以吃甜糉爲主,南方則更偏愛鹹糉。

佩香囊

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,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,有清香、驅蟲、避瘟、防病的功效。端陽以四色線系臂,並佩戴香囊,小巧玲瓏精致可觀,現已成爲一種普遍的工藝品。

端午節小孩佩香囊,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。在南方一些城市,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。

跳鍾馗、懸鍾馗像

跳鍾馗是一種民間舞蹈,又稱“嬉鍾馗”,源自北宋,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民俗表演,體現了民衆崇尚鍾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願望。在民間,鍾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徵,端午跳鍾馗,寓意爲消除五毒,四季平安,人壽年豐。

鍾馗捉鬼是流行於江淮地區的端午節習俗,在江淮地區,家家懸鍾馗像,用以鎮宅驅邪。

拴五色絲線

五色絲線,俗稱五色絲、五彩絲。中國古代崇敬五色,以五色爲吉祥色,端午清晨,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腳腕、脖子拴上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的五色線。系線時,禁忌兒童開口說話。還有一種說法,是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,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,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、疾病衝走,帶來一年的好運。

飲雄黃酒

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極爲盛行。雄黃是一種中藥材,能治百蟲毒、蟲獸傷,民間有“飲了雄黃酒,百病都遠走”等俗語。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,雄黃酒外用尚可,內飲則有害,需慎重。

中韓“端午”大不同

端午節在我國傳統文化節日中,佔據着不可或缺的地位,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響力。

2005年,韓國成功將“端午祭”申遺之後,很多人認爲是搶了中國的端午節,時至今日,還有很多中國人對此忿忿不平。

其實,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的端午節其實並不是一回事。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由舞蹈、薩滿祭祀、民間藝術展示等構成,這與中國人吃糉子、劃龍舟、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完全不同。唯一的相同點是時間相近。

名稱不同。在我國,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“端五”或“重五”。由於古代“五”與“午”相通,因此,“端五”“重五”亦稱爲“端午”“重午”,是我國民間夏季重要的傳統節日。

韓國的“端午”,時間上與我國農歷的五月初五相同,他們也稱之爲“重午”“重五”“端陽”“五月節”,傳統稱爲“上日”。“端午”從字義上解釋爲“初午”,屬五月第一個“馬日”。五月本是一個陽數(也稱爲奇數),初五即是兩個陽數相遇,他們與我們一樣有着重視奇數日相遇的習俗,因此定爲一大節慶日。

起源不同。對我國端午節起源,民間廣爲流傳的一種說法是紀念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。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、文學家、詩人。他秉直愛國,政績顯著,卻被罷黜,懷着無限悲痛的心情,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。屈原死後,楚人懷念他,在每年端陽節時向江心投擲糉子、油糕等食品,用意有二:一是讓江中的蛟龍魚鱉等吃這些食品,免得傷害屈原屍體;二是祭奠屈原,讓他的亡靈亦享有人間的食品。另有圖騰祭日、鎮妖避邪日、伍子胥的忌辰、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等說法。

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,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“大關嶺山神”、洞(村落)城隍,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,如金庾信、國師城隍“梵日國師”、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。

習俗不同。相傳,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後,當地百姓駕舟順江而下打撈他的屍體,當時正在湖上打魚的漁夫們得知後,也競相劃舟幫助打撈。撈而不得,漁人們悲痛萬分,其中一人將帶給屈原的糉子和雞蛋投入江中,以期魚蝦飽食之後免去吞食屈原的屍體。一名老醫生把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,欲藥昏蛟龍水獸,讓它們遠離屈原的屍體。久而久之,便有了端午節賽龍舟、端午食糉、飲雄黃酒等習俗。

農歷五月酷暑炎熱,古人認爲這是一個惡月,從而形成了一系列避邪驅瘟的風俗,如端午節這天,人們也會早早地把艾枝和菖蒲懸掛在門邊,其枝葉上散發出清香,據說掛上這兩件東西能保平安,病魔瘟邪都能擋在門外。

韓國的端午祭,在這一天要吃“艾子糕”,喝益仁汁,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發或飲用菖蒲水,或用菖蒲露化妝,稱爲“菖蒲妝”。士大夫人家的門柱上貼朱砂符借以避邪,君臣之間要互贈端午扇表示祝賀。

江陵地區的端午祭,有着煩瑣的祭祀儀式,祭祀、演戲、遊藝是其主要內容。如果從迎神的“前夜祭”算起,一般要舉行五個晝夜;如果從“山神祭”算起到送神止,時間長達20多天;如果從“謹釀神酒”算起,則長達一個月的時間。其中的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,可以說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。

影響力不一樣。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的端午祭還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在於,中國的端午節幾乎是全民共慶的一個節日,中國56個民族中有36個民族是過端午節的。

在韓國,對於端午祭,江陵之外的其他地區中很多的韓國人已經不是很了解了。

(極目新聞綜合網信桃城、新華社、道)
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極目新聞”客戶端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,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一經採納即付報酬。24料熱線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