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體的免疫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就由這些細菌來掌控,因此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方能維持我們的健康。然而,由於壓力過大、錯誤的飲食等原因,會導致腸道菌羣失衡,那麼就可能發生腸漏,引起炎症、過敏、腹脹、消化不良、疲憊、長胖、精神不振、黑眼圈等症狀。
在我們的腸胃科教科書中,並沒有“腸漏症”(LeakGutSyndrome)一詞。根據整合醫學基金會導師,醫學博士裏奧·加蘭德介紹,腸漏是多種疾病、病症、症狀的一個病理變現。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它很難被診斷,或者爲什麼醫生們或許不認爲這是一個診斷。
腸道表皮黏膜由許許多多上皮細胞像拼圖一般緊密地拼湊在一起,如果將其攤平,面積相當於一個網球場大小。健康完整的腸道表皮黏膜就像一面結實完好的牆,正常情形下,只有已被分解消化的小分子(如:葡萄糖)才能穿過腸道屏障,被小腸吸收,而很多毒素、大分子、微生物等則被拒之門外。一旦腸道表皮黏膜受到傷害,黏膜細胞就會發炎、受損,就像牆體產生了裂縫,漏風漏雨在所難免。此時腸壁的滲透力會增加,這就是“腸漏”。
腸漏會導致腸內發炎和腸道絨毛的破壞,進而影響了腸道壁細胞間的緊密連接,當腸道內壁受損越來越嚴重時,一些致病菌、真菌、或未消化的食物顆粒就通過了受損的細胞進入血液,進而引起了身體抗原-抗體反應,引起過敏或人體也開始有了慢性炎症,而身體的慢性炎症正是疾病開始的土壤(機理見下圖)。
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或者便祕!“腸漏”一旦出現,就意味着腸道屏障無法發揮把關的功能,那些被吃進腸道又沒被消化完全的大分子、人體產生的廢物、毒素便會透過滲漏的腸壁進入血液,進而刺激免疫系統,引起身體各系統器官一系列症狀和反應。日積月累,危害全身的各系統及器官。所以,腸漏的症狀最終不僅限於腹瀉、便祕,而是十分廣泛,可見於全身。例如:慢性疲勞、體能變差、失眠、抑鬱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衰退、頭疼、脹氣、腹痛、皮膚過敏、食物過敏、肌肉疼痛、關節炎、癌症、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等各類慢性疾病,都有可能是“腸漏”引起的。
(1)食用過敏食物:長期食用過敏的食物如:牛奶、蝦、奇異果、蠶豆等,造成腸黏膜敏感,之後過敏蛋白滲入血液、淋巴液中,引起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,即慢性食物不耐受。
(2)腸內壞菌過多:長期營養不均衡(喜食大魚大肉,不愛吃蔬果),生活方式不良(熬夜)造成腸道壞菌過多,而壞菌過多會產生許多內毒素,不但會改便腸黏膜通透性,也會透過肝腸循環增加肝髒負擔。
(4)消化機能變差:長期喝咖啡,不健康飲料,暴飲暴食還吃宵夜,如果再加上本身胰髒功能不足、膽囊切除手術後、脂肪肝,都有可能造成食物分解不完全,大分子過敏原刺激腸黏膜、導致滲漏。
(5)垃圾食物以及低纖維飲食:精制或是高油脂、高糖食物,都是破壞腸道菌相的殺手,如果纖維攝取太少(一天低於20-25公克),更會造成短鏈丁酸不足,結果腸細胞能量供應短缺,引起腸漏。
(6)低胃酸:濫用胃藥,導致胃酸酸度不足,不但食物殺菌不夠,易致感染,也會造成腸漏,而且許多營養素(鈣、鐵、維生素C等)吸收也因此降低。
(7)脂肪酸不平衡:攝取過多反式脂肪,或是ω-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、DHA太少,造成發炎,引起腸細胞水腫,滲透壓改變,進而腸漏。
(8)酒精:長期大量飲酒、破壞腸黏膜完整性,引起腸漏。
(9)服用消炎止痛藥、過量使用抗生素、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、類固醇。
(10)放射性治療,任何慢性或系統性疾病。
如果有以上任意一種症狀,千萬不要忽視!
目前,醫院裏關於腸道最普遍的檢測就是腸鏡檢測。這是經肛門將腸鏡插至回盲部,從黏膜側觀察結腸病變的檢查方法,主要檢測結腸炎、腸息肉、潰瘍、大腸黏膜病變、腫瘤等器質性病變。對於“腸漏“這種腸壁表面非器質性病變,僅是屏障功能下降(即腸壁出現了”滲漏“)問題,腸鏡檢測就無能爲力了!那麼如何發現你是否有“腸漏“呢?目前可以做功能醫學檢測,比如腸道通透性評估、消化功能綜合分析的腸道檢測項目,外加食物不耐受檢測等。除了這些,生活方式的調整與管理也是勢在必行的,只有這樣,”腸漏“這個問題才能得以解決。
生命不息·探索不止
()
參考資料:
《爲什麼腸道可能是你健康問題的根源》JoshAxe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