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《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》,在全市159家试点商超及便利店开展含糖饮料调查项目。随着这一项目的实施,上海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在商超及便利店悬挂“红橙绿”标识,在消费者购买饮料时起到健康提示的作用。
✦橙色标识告诉大家,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添加糖少于25克;
✦红色标识提醒消费者,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;
✦绿色标识内容,帮助消费者看懂营养成分表。
关于糖
我们一探究竟
糖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,是维持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。
糖类包括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、半乳糖、乳糖、麦芽糖、淀粉等多种形态。在这些不同类别的糖中,葡萄糖、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,其余的糖都将在人体内转化为基本的单糖后,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。
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,糖是我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,人体所需要的70%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,例如,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可产生4千卡能量。
过度摄糖的“负效应”
然而,过度摄入糖,也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。
摄取的糖分超过了身体的物质需要,多余的糖分将无法及时消耗,并转化成热量,形成脂肪堆积,成为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过量摄糖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。肝脏作为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,如果过量摄入糖,为了保持血糖浓度稳定,肝脏会将糖转化为脂肪,导致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,诱发脂肪肝,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。
此外,过量摄糖易导致血糖升高,从而增加血液黏稠度,减慢血流运行速度,甚至导致血管变细、变脆、弹性降低,增加冠心病、脑梗、中风等疾病的风险。
《欧洲公共健康杂志》中一项研究发现,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死亡的负担尤为突出。从1990~2019年,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5%和94%。
减少糖的摄入量
过度摄糖易导致身体器官的高负担,导致脂肪肝、肥胖、代谢性病等健康问题,进一步增加冠心病、脑梗等风险。因此,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公众更好地控糖、减糖,树立“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”的健康理念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》提出“少盐少油,控糖限酒”和“会烹会选,会看标签”准则,建议成年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,每天不超过50g,最好控制在25g以下,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。提倡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,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。
学会看配料表
美味和健康同享
今年5月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(non-sugarsweeteners,即无热量的代糖)对健康影响的循证指南,提出,基于有限的证据表明阿斯巴甜有可能增加罹患肝癌的风险,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、阿斯巴甜、糖精、三氯蔗糖、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。
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,“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,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,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。”“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,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,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,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,不会累积在人体内。”
世卫组织的报告中还提到,包括麦芽糖醇、赤藓糖醇、木糖醇、山梨糖醇等在内的营养型甜味剂并不在非糖甜味剂之列。这些天然糖醇和非糖甜味剂具有本质上的区别,天然糖醇仍然属于碳水化合物,在结构上与葡萄糖相似,尝起来很甜,但消化方式与葡萄糖不同。长期的研究也表明,相比于非糖甜味剂,糖醇类甜味剂对于人体更加安全,例如木糖醇和赤藓糖醇等。
目前,市面上有多类无糖/低糖饮料产品,赤藓糖醇作为其关键成分,在满足味蕾的快乐与降低热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深圳市人民医院主治医生吴美龙建议,在选择饮品时,要学会看配料表,科学选择、理性购买,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的消费习惯。
上海部分区域开展的含糖饮料“红橙绿”健康提示标识试点系列举措,是践行“三减三健”、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有益尝试,旨在切实帮助居民在消费购买环节,进行更加科学、合理、健康的选择。期待更多地区采取精细化举措,推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,打通健康科普宣传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@宜宾发布@封面新闻@宜宾新闻网@新三江周刊@@大众健康杂志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Add yours